幸福递减定律:欲望与幸福的此消彼长关系

来源:

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,幸福幸福消彼系但幸福究竟是递减定律什么,却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明白。欲望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:“幸福是长关人类存在的唯一目标和目的。”法国作家罗曼·罗兰说:“幸福是幸福幸福消彼系灵魂的一种香味,是递减定律一颗歌唱的心的和声。”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·塞利格曼把幸福划分为快乐、欲望投入、长关意义三个维度,幸福幸福消彼系每个维度上都能获得心理上的递减定律幸福感。而在现代社会,欲望幸福感渐渐成为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长关重要指标,甚至和 GDP 相关联。幸福幸福消彼系

其实,递减定律“幸福”是欲望没有定论的,而人类追求幸福的脚步也未曾停止过。作为社会心理体系的一部分,一个人的幸福感会受到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,比如,经济、教育、人口、性别、婚姻、就业等,另外还会受到自我因素的影响,因为每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存在差异。

什么是主观幸福感呢?它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,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对于幸福的自我感受。这也是人类的共性,不断对生活环境、生活事件以及自我进行好坏评价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一个人是否幸福,不仅取决于外在因素的影响,还取决于自我对所发生的事情在情绪上做出怎样的反应,在认知上做出怎样的评价。可见,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不同,所感受到的幸福也不同。

西方经济学界有个理论叫幸福递减定律,即人们对同一事情所产生的幸福的感觉,会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而降低。简单来说就是,当我们处于较差的状态时,一点微不足道的事情,可能都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幸福感;而当我们所处的环境渐渐变好时,我们的需求、观念、欲望都会发生变化,同样的事情再也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,或者给我们带来幸福感了。

很多人梦想成为有钱人,认为自己拥有足够多的金钱就会幸福。事实却不是这样。对于贫穷的人来说,获得更多的金钱可能会让他们的幸福感更强,因为人在“生存焦虑”中很难感受到幸福,而获得更多的金钱能够让他们摆脱“生存焦虑”,获得更多的幸福感。而对于那些摆脱了“生存焦虑”的中产阶级或者富人来说,金钱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就不再这样显著了。

心理学家研究发现,当人们摆脱了“生存焦虑”的困扰之后,又会陷入另一种“享乐适应”的心理状态中,即人们在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之后,幸福感会迅速适应新的变化,然后提升自己的维度,让人们获得更高层次的满足才能感受到幸福。无论穷人还是富人,获得越多,适应越多,渴望也越多,而幸福感则留在差不多的水平。可见,金钱带来的幸福感也是短暂的、转瞬即逝的。

如果金钱也无法打破幸福递减定律,那么去一个风景怡人的地方生活,是否会获得更长久的幸福感呢?很多人可能有过这样的感觉:在一个天气极差、环境嘈杂的地方生活久了,如果能够搬到一个风景优美、气候怡人的地方生活,肯定会感觉很幸福。然而,事实也并非如此。

心理学家丹尼尔·卡尼曼研究发现,那些搬去加州生活的人并没有因为加州怡人的气候,而感到更多的幸福。这是因为人们很容易陷入一种名叫“聚焦幻觉”的心理状态中——当人们做决定的时候,往往会过度关注某一个因素带来的幸福感,同时忽略其他因素对幸福感产生的影响,哪怕其他因素更为重要。简单来说,只有当我们被问到天气时,我们才能感受到怡人的气候给我们带来的幸福,而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往往会忽略天气对幸福感的影响。

这样说来,幸福感可能会被我们忽视,也有可能被我们放大。我们需要认真思考,自己是否拥有了想要的一切,是否过得足够幸福?如果只是待在自我营造的舒适区里,抱卑微的主观幸福感生活,又是否需要做出一些改变,尝试一些突破呢?美国教育家杜朗曾经说过:“从知识里找幸福,得到的只是幻灭;从旅行里找,得到的只是疲倦;从财富里找,得到的只是争斗与忧愁;从写作中找,得到的只是劳累。”

杜朗渴望找到幸福,却始终没有如愿以偿。直到有一天,他在火车站看见一辆小汽车里坐着一位年轻妇女,她怀里抱着一个熟睡的婴儿。一位中年男子从火车上下来,径直走到汽车旁边。他吻了一下妻子,又轻轻地吻了婴儿。然后,这一家人就开车离去了……这时,杜朗才惊奇地发现这才是真正的幸福。